2008-06-13

明天的活動

本週聚會討論下學年的主題、另類教育、暑期參訪及課程實驗,希望大家能有具體的想法。特別是後兩項,能否花多點力氣規劃,讓活動更周延、更完善。
《另類教育在台灣》一書我負責說明全人中學的部分,以下將全文附上,並補充相關資料。

全人實驗高級中學 Holistic Education School
http://holistic.so-buy.com/front/bin/home.phtml

全人中學教育理念
現行台灣教育體系基本上是依循西方近代工業革命以後所發展出來的「學校」制度在進行。此一分科、分齡以齊一測驗來評量學習成果的方式,是一種「技術性」的考量,它與現代社會的分工制度及現代科學的分類研究是一種共生的結果,整個學習的進行在國家主義與一元社會的控制下,側重在以知識為工具的技術累積和反覆的操作上,受教育的人反而在心靈上逐漸失去創造力,行動上失去自主性,而異化為集體秩序所宰制的零件,各安其位,各盡其責,無能再對人的存在現象做出有創意的思考、有批判力的理解,有「知識」的人只能躲在其狹窄的生存空間中享有「權力」 ,形成有知識而無智慧的人。 全人教育首先即要回到以「人」為主體的全方位思考上來看待學習的發展機制,重新改換位置,跳出原來被生產與消費所造成的安全體系,在 學習發展中不斷使用認知、批判的辯證方式,重新瞭解外在的真實世界,不斷建構與解構對世界的認知,進而使人走向開放發展的道路去,一切的 學習都要以學習者自身的經驗為基石,所有分析性的認知發展(人類的文明能力)都是為了深化理論、技術、溝通、批判的能力,而非把人當成裝載許多疏離知識的良好儲藏庫,故全人教育的觀點不同於五育並重,也不同於拼裝出來的聯科教學,而是把人當成一整體的對象來看待的,全人教育希望照顧學習者對: 人類知識的通識理解 人格特質的自我實踐 審美趣味的養成 創造能力的釋放 批判能力的培養
這樣的人將重新面對整體世界,且能洞見生命的真實意義,簡言之, 全人教育即是培養全方位發展的完整人。
校際交流:《另類教育在台灣》第六章
第一節:導言 第二節:我的整體印象 第三節:學制簡介 第四節:生活部份 第五節:特色
第六章 全人中學--自由教育的實驗
「全人因為住校,人與人間的關係十分緊密,像是一個大家庭。教師也是亦師亦友,有時又像兄姐一般。」--〈參訪報告:全人〉
第一節 導言
全人中學位於苗栗縣卓蘭鄉的山林間,十年前由藝術家程延平老師創辦,是台灣第一所另類中學,具有相當的歷史意義。受夏山和森小影響,也是寄宿學校。校風開放,藝文、哲學色彩濃厚;體育方面也相當精彩,每年都有一次全校的大登山。
程延平老師人稱「老鬍子」,原本是森林小學的老師。後來見許多森小學生畢業後在國內一般國中過得很不好,決定創辦中學。當時人本基金會不打算辦中學,老鬍子就自己出來,找了一群家長和老師,募款在卓蘭買了塊地,又由家長出錢蓋了幾棟校舍,開始辦學。
老鬍子是藝術家,重視個人生活,建制非其所長,批判色彩又很濃厚,雖然帶起了一股不錯的人文藝術風氣,但制度面一直不甚完備。後來老鬍子歸穩,由數學老師黃政雄(人稱「大雄」)接任校長。
早年全人的學生沒有學籍,無法在國內唸大學,紛紛出國留學;現在則可透過同等學力考取得高中文憑,考國內大學。因此,原本徹底脫離升學主義的全人,突然又受到它龐大的影響。為了因應大考,對學科教學,尤其是數學、物理更加重視了。
全人的理念,受夏山影響,主要是解放及自由教育,很少引導及規定,而有較多的思辨。學生能感受到充份的自由,並在住宿生活中,形成自己的文化。不過因家長並未與學生住在一起,看到學生進校頭幾年解放後言行的脫軌,不免擔心,因而,親子關係和親師協同成為全人校方常須面對的課題之一。目前全人的處理方式是把重心放在小孩上,等小孩轉變後,父母自然就安心了。
全人精神重視解放、批判思辨、藝術創造和對世界深刻的洞察,哲學、數學和藝文較被看重。但是,強調個人主義和懷疑論導向的哲學思辨,固然有助批判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但也使得部份師生有落入犬儒主義的危險。
陷入這種危險的人,雖有自信,卻缺乏自覺;雖有討論,卻缺乏同理;雖有方向,卻缺乏視野;雖有熱情,郤缺乏理想。這不是全人建校的精神,目前卻隱約呈現出這些心態。
全人精神正向的一面,則體現在通過懷疑論和犬儒主義的嚴酷考驗後,仍對生命抱持信心的人。他們成為清明的人,對世界有所洞察;他們告別天真,卻換來智慧。這類師生也佔了相當的比例。
大致來說,全人精神就是這兩者間的張力形成的。當然,不可忽視的,大量的體能活動、體能挑戰及藝術創作,也造成了許多正向的影響。全人每年登高山一次,相信登過高山的山友,可以體會登山的教育意義。種籽和自主學習實驗計畫也從全人學習,引進了登山的優良傳統。
目前全人有六十多名學生,師生比1:5。由於全人是寄宿學校,教師負擔比一般學校為重。
第二節 我的整體印象
參訪之前,我對全人的印象,主要來自以前在種籽的同學。和我差不多同屆的同學裡,有六人到了全人。種籽文化日、運動會、期末晚會或校友會時,常常遇到。最近這幾屆中,也有兩位學妹到了全人,偶而會輾轉聽到些消息。
這些輾轉的消息當然不足以描出全貌,不過看起來他們都過得很自在,對全人的思辨文化也稱許有加。不過,有時候也會聽到他們對校風的憂心。
後來有陣子聽說全人人事調整,老鬍子離開,新任校長打算改善學風。過不多時,全人教師團來我們學校(自主學習實驗計畫)訪問。記得種籽剛成立不久,曾請慈心的老師來做教師研習,家母也到過雅歌參訪。苗圃的梅老師、華德福的張校長、種籽教師團都到過自主學習實驗計畫協助教師研習。另類學校互訪,本屬尋常,就像體制學校和另類學校間的互訪,都是相互借鏡的好事。只是那次全人教師團來訪的氣氛頗為凝重,也是少數我們學生未受邀請的訪問(在自主學習實驗計畫,外賓參訪,要經過生活會議通過。學生均得以主人身份,參與談話),所以印象深刻。
後來大雄校長來訪,我向學校討了個接待差使,和黃校長一聊之下,才知道原來現在全人內部要重整學風,改革制度,重新定調。這差不多是重返發展期,不過全人已有多年的經驗和人力資源,與真正發展期當然不同。
後來我去參訪時,覺得全人四面環山,當真是人間仙境。不過訪談之後,才發現全人學生略分為勤學派和逍遙派。全人校風自由,教師對學生又極為包容,常為幾個人開個別課。因此,勤學派的學生除了共學夥伴有限外,真是如魚得水;但逍遙派的學生則像太受寵愛的孩子,渾然不覺唸書是自己的事。
我所遇到的種籽老同學,都傾向勤學派,因此我原本不瞭解為什麼全人需要重整學風;後來見到逍遙派的情狀,才明白是這麼回事。學校要辦得好,當然不能只有一半學得好,另一半不行。不過全人大部份的學生是先屬逍遙派,再轉勤學派,這和我們學校一樣。但是,他們平均轉到勤學派的時間是上了高中、感受到升學壓力後,這就顯得有點慢了。
另外,我旁聽了一次九人小組開會,也是印象深刻。那場會議談得是幾個自治會的案子,卻花了兩個多小時,其中四成開會、四成漫談,還有兩成像在閒聊。輕鬆愉快是真的,但這種效率讓我很不習慣。或者是因為寄宿學校時間多,談到晚上也不會逾時,所以較無時間壓力吧。
在參訪的過程中,我遇到了許多頗有個性的同學,聊得挺愉快。不過,我注意到全人學生的學識普遍博而不深,接觸的哲學、文學相當廣,卻不精到。批判思維雖然濃烈,但較少形成安身立命的基本信念。早入勤學派者比較沒這問題,但晚入勤學派者就需要更多的自覺和協助。
大雄校長和全人教師團也察覺到這些狀況,打算改革制度,重整學風,而其成效亦可預期。在此祝福全人改革成功。無論改革狀況如何,本書的〈參訪報告〉、崇健和耀明老師的《沒有圍牆的學校/寶瓶》呈現的全人,和未來的全人都會大不相同。讀者若有心,不妨自行參訪。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參訪報告〉。
第三節 學制簡介
全人中學的教育核心目標是:獨立自主、自信自在、批判思辨。
全人是八年一貫的實驗學校,學生從小五到高三都有(招生僅招小五到國三生)。學生全部住校,每14天上課連10天、回家4天,稱為一大週。
學科分必選修,必修總學分有下限,選修則無。
必修有五大基本領域:國文、英文、數學、自然(含生物、物理、化學)、社會(含歷史、地理),必修的程度到高二。
選修主要以藝術、體育類為主,有繪畫、陶藝、雕塑、肢體、獨舞、戲劇、熱門音樂、電影欣賞、攀岩、勞動等等,另有活動企劃、生涯規劃、聊天等其他五花八門的選修課。
由於住校,課程最晚可排到8:30~9:20,彈性很大。學生空堂也相當多。
必修方面,若學生有個別需求,可以任課教師商量,採自學或一對一教學。採這兩種方式的學生比例不低(1/4以上)。
另外,全人的導師制是以「生活小組」為名,每週聚會一次,討論各種問題,導師和每個同組學生另有一個小時的個別導師時間,談話及輔導。自治會上,選出九位學生代表,組成「九人小組」,並分散在每個生活小組(共九組)中,帶領討論。
因為上述兩種精緻化的制度,雖然全人的師生比1:5,教師負擔仍相當重。
事實上,全人目前由於尚未立案,學生高中畢業的學歷必須靠同等學力考來取得,和學校學制無關。換言之,必修的設計只有方向性的意義,而無實質意義,致使學生對必修課堂的敬意和參與率有限。
簡單地說,全人在學科學習上一開始解放得相當徹底,但當學生到高一、高二發現自己除了考大學,不易找到其他出路時,再去拼學科,就未必來得及了。對較有自覺的學生來說,解放並未使之喪失對知識的好奇,才能紮實地渡過中學生活,否則最後兩年要趕進度,相當困難。
第四節 生活部份
全人的校規,是透過代議和直接民主混合的方式制定的。
全人的最高權力機構是直接民主的「自治會」,校務會議有否決權,但幾乎未曾動用過。自治會每大週召開一次,接受各種提案、討論問題。
九人小組負責自治會的議事流程及處理違規案件,成員由雙向投票選出。雙向投票的制度,加上固定名額,使得九人小組的成員有時不需要獲得過半數的信任半票。不過,九人小組目前似乎也未因此而喪失公信力,而能良好運作。
除自治會外,九人小組每週聚會兩次,開放非小組成員旁聽(視為選修課)。一次用來討論學校事務、提案等;一次用來閱讀討論、研習。
一般來說,自治會上大部份的提案都是由九人小組提出,而提出前已在小組內部討論過一場,並且在各組的「生活小組」時間向其他人解釋、討論過,所以在自治會上少有阻礙。雖然最後仍需經過自治會,但被自治會否決的案子比例不高,頂多是要求拿回九人小組重新討論。
這種民主制度,全人是全台灣首先嘗試的,有其特殊的優缺點。
其優點在於:九人小組的聚會頻繁,對問題的討論較能周到詳盡、不易出錯,加上研習課程,使得學生在其中學到很多東西,從議事規則,到各種社會問題的討論。
其缺點在於:容易產生對學校事務漠不關心的一群。那些人既無能選上九人小組,也不願關心公共事務,偶有意見,又敵不過九人小組事前討論周密的說詞。因此,雖然表面上是直接民主,但意見的優劣其實是不平等的。從這個角度看,九人小組同時掌握立法、司法權,雖受自治會限制,但還是有潛在的危險性,因為其共識若出差錯,不易在自治會上被發覺、修正。
一般的生活面上,全人因為往校,人與人間的關係十分緊密,像是一個大家庭。教師也是亦師亦友,有時又像兄姐一般。這對認同感和互信機制的建立有正面意義,對法治卻是個阻礙。
姑息的心態使得全人的司法面對許多違規行為,執行不甚理想。法律成了一種原則,而非最低的道德底限。人與人間的利益、情感與口舌之爭,往往多於公義的思考。事實上,全人的生活是相當直接的,人與人間相處很自在,卻少了一層公義精神。
第五節 特色
「解放」:
中學階段,學生都是由體制內轉來的,帶著許多負向經驗(會轉入另類學校的學生多半如此),必須經過解放的過程,才能重建新的價值體系,並找回自我。這是一種很重要的療傷過程。全人的解放做得相當徹底,而解放後重建的部份仍是一個需要面對的課題。
「批判思辨」:
全人的立校精神之一就是批判。在九人小組、聊天課及日常生活中都常有各種哲學、社會科學的討論。我認為,雖然說做社會批判時沒有哲學,社會科學和史學基礎、道德批判沒有倫理學和法學基礎是很危險的,但不可否認全人強調的批判精神的確非常重要。
「登大山」:
全人的體能課程和重視體能挑戰的文化相當強。學校開有許多熱門的體能課,每年的登山活動、寒暑假小規模的登山挑戰,讓全人的學生們擁有強健的體魄,以及隨之而來的意志和自信。登山不僅是體能和意志的磨練,也是一重靈性的追求。山之美是無言可諭的。
唐宗浩的文章,引自網路資料,網址如下http://www.alearn.org.tw/mag/doc/f001205.htm#h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