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北市教育局變更學生春節補假日期,2月6日(六)學校行政人員需補上班,故原定2月6日的例會改至4月10日舉行。
另,2月27日蘭雅國小舉辦親師座談會,例會照常舉行。場地「蘭心雅集」會有展覽活動,例會場地可能會更動(移至樓上),屆時將另行通知。
2010-01-30
2010-01-10
2010.01.09.生命教育研討會活動內容摘要
主題:小學的情緒教育
引言人:林淑芬
一.主題探討:
人的情緒是不斷在改變的。以往,擔任級任導師時,情緒容易被牽著走,自己的情緒比較容易上來,現在擔任科任教師,由於對學生其背景較不那麼熟悉與了解,也是不錯的,比較能客觀抽離,來看小朋友可愛的地方,感覺能比較了解學生的情緒。
以前有個學生有焦慮的問題,甚至焦慮到有躁鬱症。深入去了解,發現孩子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及之前班級老師的教學風格,對孩子的情緒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檢視現行小學教育課程,著重於外在的課程,幾乎未談到內在的情緒部分,例如:社會科雖然會提到社會規範,健康課談身體的健康,國語課文內容勉強可算提及內在精神層面的課程,有談到「幸福」之類的內在感受,或以「我喜歡」開頭去探討情感層次的深究內容,其他的課程提及情緒的都很少。
過去有段時間EQ教育盛行。EQ教育會談認識自己的情緒,教導有同理心,而這個部分,其實是要先從自我覺察開始。
對於相關的教學設計或輔導活動,學校輔導老師提供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特教系出版之《資源教室~社交技巧》作為參考,摘錄三篇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其中有覺察自己的活動(P.73)、覺察別人的活動(P.79)以及教孩子應對嘲笑與求救(P.217)的活動。活動中主要的四個步驟「停→想→選→做」,在「選」的步驟中,多數孩子在選擇時,會擇合於法理情的方法,較少數會去選不合適的解決方法。
另外,介紹幾本參考書籍。
《轉換孩子情緒的22句話》,適用於早療,提供之目錄可一窺該書之主要內容重點。
《好好出一口氣》,教導安全表達憤怒的方法法,例如:手指角力遊戲、互推遊戲、計時發洩練習、打沙包、呼吸法等等發洩情緒的活動;瑜珈放鬆法,教導讀者從頭到腳節節放鬆的方法;心算法、抽離情境等暫停情緒;直接解決引發情緒之未滿欲望(如飢餓造成情緒不佳,那就先吃飽)。
天下雜誌出版的《生命教育》專刊,其中談到情緒的部分,提到因家庭功能漸失,青少年值此變化,造成人際溝通能力不足,不懂分享與付出。另有缺乏依附關係造成之問題,若學校能提供依附關係,多予關懷,對孩子會有幫助。
二.個案經驗分享與討論:
文文(化名):
小學五六年級時經轉介被鑑定為憂鬱症,可能是輔導有成效,所以有改善,從小學五六年級的常蹺課,到國中時可以進班上課,但尚未能順利融合於班級中。國中時期,輔導無法順利進行,先後換了8位輔導老師。
剛才介紹的資源班輔導方式,自己再回想過去接受輔導的經驗,雖然在輔導介入後,是有學習到觀察他人情緒以及表達自己情緒的一些技巧,但卻覺得要回歸班級、帶進實際生活是有困難的。
在某些情境下,必須要有人(例如:老師)在旁適時介入。例如:雖然可以知道他人在生氣,但像嫉妒這種很複雜的情緒,需要時間好好溝通。雖然有辦法陳述,卻無法解決問題,那個情緒卻還在,並持續累積。
輔導是否有用,視人而定。
慧芬:
目前文文自己已經是幼稚園老師了,現在若有學生也有相似的狀況,作為老師,會怎麼處理呢?
文文:
幼兒的課程時間與內容較具彈性,做法通常是讓他有多點發表機會,老師會從旁協助、提醒與鼓勵,這樣的做法確實看見孩子慢慢的成長。
慧芬:如果重回到國中,會希望他人如何對待當時的自己?
文文:這要看機緣。但希望當時可以有人引導與幫忙。
施老師:家中有這樣的小孩,有何感覺?
文文母親:
對於孩子被欺負,會感到生氣,但卻無法替她處理,一來,自己不善表達,二來,「老師的孩子」是很尷尬的身分。孩子在當時並不會全部告訴家長,加上與老師約定,老師會為孩子保密,所以很多事,家長不知道。後來孩子長大了,才慢慢透露一些往事,雖然感到心疼,但時間已過,無法挽回。
古媽媽:
自己有相同的感覺,對大女兒也有類似經驗。老大常是很多媽媽的盲點,常被忽略。我們常以孩子的外在表現,來判斷要怎麼去帶孩子,而自己是急躁、要求完美的人,也相信孩子可以過得很好,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似乎因此錯過了某些東西。
施老師:
過去重視IQ,後來也談EQ,但學校、家庭中仍缺乏情緒教育。
孩子在胎兒時期便已開始發展。若由小便打下基礎,在小學將情緒教育做好,在青春期時,孩子的發展會比較好,比較順利。
高老師:
今天的活動,書面的資料、生命資料都非常多,也介紹了許多種方法。
其中提到假設情緒很激動,是否考慮先不談,等晚上再談,這也許是一個想法,但每個人變數很多,不一定都適合每個人。
至於發洩情緒的方法,發洩不等於解決。對於令人不舒服的情境,若未學會下次遇到時要如何解問題,這樣的方法似乎不夠深入,未能根本解決問題,甚至可能變成反效果。表面的困難看起來可以化解,但深刻的問題仍未解決。
《資源教室~社交技巧》活動中「停→想→選→做」,「停」是要怎麼做?以情緒激動時流淚為例,此時的「停」這個步驟究竟是要做什麼?是否還有更具體的細節部分,還需要下功夫去學習各項技巧。
剛才提到若是再回到當時的情況,會希望有人引導。新年新希望,大家或許可以期許自己成為一個在他人需要幫助時,可以引導他人的人。
引言人:林淑芬
一.主題探討:
人的情緒是不斷在改變的。以往,擔任級任導師時,情緒容易被牽著走,自己的情緒比較容易上來,現在擔任科任教師,由於對學生其背景較不那麼熟悉與了解,也是不錯的,比較能客觀抽離,來看小朋友可愛的地方,感覺能比較了解學生的情緒。
以前有個學生有焦慮的問題,甚至焦慮到有躁鬱症。深入去了解,發現孩子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及之前班級老師的教學風格,對孩子的情緒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檢視現行小學教育課程,著重於外在的課程,幾乎未談到內在的情緒部分,例如:社會科雖然會提到社會規範,健康課談身體的健康,國語課文內容勉強可算提及內在精神層面的課程,有談到「幸福」之類的內在感受,或以「我喜歡」開頭去探討情感層次的深究內容,其他的課程提及情緒的都很少。
過去有段時間EQ教育盛行。EQ教育會談認識自己的情緒,教導有同理心,而這個部分,其實是要先從自我覺察開始。
對於相關的教學設計或輔導活動,學校輔導老師提供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特教系出版之《資源教室~社交技巧》作為參考,摘錄三篇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其中有覺察自己的活動(P.73)、覺察別人的活動(P.79)以及教孩子應對嘲笑與求救(P.217)的活動。活動中主要的四個步驟「停→想→選→做」,在「選」的步驟中,多數孩子在選擇時,會擇合於法理情的方法,較少數會去選不合適的解決方法。
另外,介紹幾本參考書籍。
《轉換孩子情緒的22句話》,適用於早療,提供之目錄可一窺該書之主要內容重點。
《好好出一口氣》,教導安全表達憤怒的方法法,例如:手指角力遊戲、互推遊戲、計時發洩練習、打沙包、呼吸法等等發洩情緒的活動;瑜珈放鬆法,教導讀者從頭到腳節節放鬆的方法;心算法、抽離情境等暫停情緒;直接解決引發情緒之未滿欲望(如飢餓造成情緒不佳,那就先吃飽)。
天下雜誌出版的《生命教育》專刊,其中談到情緒的部分,提到因家庭功能漸失,青少年值此變化,造成人際溝通能力不足,不懂分享與付出。另有缺乏依附關係造成之問題,若學校能提供依附關係,多予關懷,對孩子會有幫助。
二.個案經驗分享與討論:
文文(化名):
小學五六年級時經轉介被鑑定為憂鬱症,可能是輔導有成效,所以有改善,從小學五六年級的常蹺課,到國中時可以進班上課,但尚未能順利融合於班級中。國中時期,輔導無法順利進行,先後換了8位輔導老師。
剛才介紹的資源班輔導方式,自己再回想過去接受輔導的經驗,雖然在輔導介入後,是有學習到觀察他人情緒以及表達自己情緒的一些技巧,但卻覺得要回歸班級、帶進實際生活是有困難的。
在某些情境下,必須要有人(例如:老師)在旁適時介入。例如:雖然可以知道他人在生氣,但像嫉妒這種很複雜的情緒,需要時間好好溝通。雖然有辦法陳述,卻無法解決問題,那個情緒卻還在,並持續累積。
輔導是否有用,視人而定。
慧芬:
目前文文自己已經是幼稚園老師了,現在若有學生也有相似的狀況,作為老師,會怎麼處理呢?
文文:
幼兒的課程時間與內容較具彈性,做法通常是讓他有多點發表機會,老師會從旁協助、提醒與鼓勵,這樣的做法確實看見孩子慢慢的成長。
慧芬:如果重回到國中,會希望他人如何對待當時的自己?
文文:這要看機緣。但希望當時可以有人引導與幫忙。
施老師:家中有這樣的小孩,有何感覺?
文文母親:
對於孩子被欺負,會感到生氣,但卻無法替她處理,一來,自己不善表達,二來,「老師的孩子」是很尷尬的身分。孩子在當時並不會全部告訴家長,加上與老師約定,老師會為孩子保密,所以很多事,家長不知道。後來孩子長大了,才慢慢透露一些往事,雖然感到心疼,但時間已過,無法挽回。
古媽媽:
自己有相同的感覺,對大女兒也有類似經驗。老大常是很多媽媽的盲點,常被忽略。我們常以孩子的外在表現,來判斷要怎麼去帶孩子,而自己是急躁、要求完美的人,也相信孩子可以過得很好,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似乎因此錯過了某些東西。
施老師:
過去重視IQ,後來也談EQ,但學校、家庭中仍缺乏情緒教育。
孩子在胎兒時期便已開始發展。若由小便打下基礎,在小學將情緒教育做好,在青春期時,孩子的發展會比較好,比較順利。
高老師:
今天的活動,書面的資料、生命資料都非常多,也介紹了許多種方法。
其中提到假設情緒很激動,是否考慮先不談,等晚上再談,這也許是一個想法,但每個人變數很多,不一定都適合每個人。
至於發洩情緒的方法,發洩不等於解決。對於令人不舒服的情境,若未學會下次遇到時要如何解問題,這樣的方法似乎不夠深入,未能根本解決問題,甚至可能變成反效果。表面的困難看起來可以化解,但深刻的問題仍未解決。
《資源教室~社交技巧》活動中「停→想→選→做」,「停」是要怎麼做?以情緒激動時流淚為例,此時的「停」這個步驟究竟是要做什麼?是否還有更具體的細節部分,還需要下功夫去學習各項技巧。
剛才提到若是再回到當時的情況,會希望有人引導。新年新希望,大家或許可以期許自己成為一個在他人需要幫助時,可以引導他人的人。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