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秀錦的死神就在你身邊,讓我想起上週五早晨的生死學機會教育。
當天訓導處進行防震演習,以鼓聲代表地震來襲。七點四十五分到五十五分模擬地震時安全防護,學生需開門關燈,在桌子間就地坐下,以雙手掩頭,保護腦袋受傷。活動開始,學生當作幼稚遊戲,不情願手置頭部,且坐地下相互交談。糾正後,只得枯坐,捱過漫長的十分鐘。這時我為打發他們無聊的心情,說具憂患意識者——如軍人,平日會演練,也很警覺。要求他們想像真的地震來時,已有逃生的概念與行動嗎?這時春橡突然冒出:「如果是大地震,瞬間山崩地裂,我們只有幾分鐘時間,還是坐在地上嗎?」這是個好問題,也是個蠢問題。之前已將演習的過程和時間表告知全班,顯然他太不專心,不知道十分鐘後會演練戶外逃生——操場集合。我順著他的話題,推到極致,接續說:「當災難來臨,我們可能從一樓下陷成地下二樓。這時如何逃生?且當我們無法脫離困境,必死在這裡的時候,該怎麼辦呢?或許我們的時間長達一星期,或許三天,甚至只有幾分鐘。」話一落,沒多久鼓聲再度響起,另一種防震科目開始,全校師生往操場移動。
到了操場,副班長點名,訓導主任防災安全講解。光說不練,似乎不夠逼真。於是安排七年級體育班學生當作傷患,動員師生四人快速抬上擔架,作為活動結束前的高潮。主任這時強調學校演習符合標準作業。最後活動則是學生有獎徵答。
在主任宣導及詢答期間,美玲老師提及SOP(標準作業程序)的概念,說主任儲訓時曾學過。於是我們就以這次的活動為例,檢視不合「標準」之處。首先地震來襲為何要待在教室內十分鐘,有何依據?其次傷患若不只一人時,擔架及救援小組人員該多少才夠?最後回到我與學生的問題,我們教育人員會教導學生,當逃生無望時,如何面對死亡嗎?其實對於前兩點,就算有標準作業手冊,那本書也一定很厚,因為災害的情況有幾百種可能。可喜的是,我們多少還有這方面的學問,但是就最後一點,坦然地面對死亡的「知識」,我們掌握多少?
回到課堂第一節正好是自己的國文課,雖然段考將屆,我寧願多與學生談些生命。延續未完的話題,我先描述全班埋在地底下叫天不應,叫地不靈的畫面。然後想像一陣劇烈的搖晃,整個空間下沈,現場一片闃黑,土石崩落,飛沙滿室,許多人因此輕重傷;沒多久傳來哀嚎、呻吟、啜泣、恐懼、安慰與勉勵的聲音。沒有外援,受困者無法破壞鋼筋水泥的四周,也就難以逃脫。雖然塌陷停止,空氣卻異常混濁,可能越來越稀薄。有人需要食物,有人需要飲水,另有人要排泄,另有人犯幽閉恐懼症。我們該如何因應?
大家一開始當然希望存活,向寇說早餐的米漿現在派得上用場,還有學生提到飯團和麵包。我繼續逼近,問他們,當確定活命無望,怎麼辦?班上有兩位基督徒。我問你們會禱告嗎?子靖能不能帶領大家禱告?有位學佛的孩子,我問她:「念佛嗎?」其餘若無信仰者,將如何迎接死神的到來?對此突如其來的問題,或許一生中第一次有人提出的題目,空氣中的答案僅存一片沈默。其實我自己也沒有確切的答案,拋出問題無非想與學生一同成長,探討死亡前的心理準備。
畢竟我要回到國文進度,而且學生也快失去耐心。末尾我想到了一則故事,也許可以闡述心的妙用。只要能夠調伏心理,使其平靜,就能達到安樂。那是發生在奧許維茲集中營一位神父的事蹟,他是波蘭人,名為麥西米連‧柯爾伯(見中譯本《美德書》1287頁)。從表情來看,我覺得他們以思考及融入情境,做為我即興演出的回饋。
3 則留言:
說真的,雖然會提醒自己練習思惟死亡,卻從未像鄭老師這樣,能將生命教育結合至生活中,隨機進行機會教育.又從鄭老師這裡學到東西了!
老师您原来是台弯人哦..我是内地的.看到您写的BLOG很古韵..值得我读一读.
不过这个上传得好慢哦...等了好久了.
這邊的傳輸速度還好,不曉得哪裡出問題?貼上的文字有些較長,且嚴肅,希望不要帶來太多「無聊」。
廣東是個好地方,近代史多次提及若干英雄事蹟,印象中人文興盛,有許多好山好水。想必敞徉其中,天天開心。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