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09

96.09.08 活動記錄--米爾格蘭的「服從權威」實驗

史坦利‧米爾格蘭的「服從權威」實驗
(取材自「電醒世界的人」,遠流出版公司)

  史坦利‧米爾格蘭於1933年出生於美國紐約市。父母親是來自東歐的猶太移民。51歲就因心臟病過世。他是二十世紀最卓越的心理學家之一。米爾格蘭對於服從有興趣的根源,來自於他早年對猶太民族的認同,以及他下定決心要徹底了解大屠殺。二次世界大戰殘酷的暴行深深烙印在他的心靈深處,激勵他發展特殊的研究方法來探討檢驗它。他的「服從權威」實驗,呈現出人類行為令人不安的看法,一再顯示我們準備服從權威的強大力量,遠遠超乎我們的預期,強烈到足以讓我們違背自己的道德原則,單憑權威的力量就能迫使一個人去傷害另一個無辜的人。
  1961年5月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通過米爾格蘭的研究計畫經費,6月18日他隨即在報紙上刊登廣告徵求「研究記憶」的自願受試者,參加者可以獲得四美元外加五毛美金的車資。他並且建造一部假的電擊儀器,擬定實驗的實驗程序,撰寫並練習實驗過程的指導語和劇本,以及組成一個研究小組,預先測試部份的受試者。通過所有的實驗程序,直到全部有問題的步驟解決為止。最後,實驗室終於在8月7日正式開張。受試者的安排以每一小時為一單位,星期一到星期五從下午六點起至晚上十一點止。星期六和星期日則整天進行,受試者年齡分部在20-50歲之間,各種背景都有,不過都是男性。人們自願參加實驗有各式各樣的理由。
  米爾格蘭的研究助理,威廉斯(高中生物老師)扮演實驗者的角色,麥唐諾(會計師)擔任學習者的角色。他們不是專業演員,但經由不斷的演練,兩人都可以將自己的角色演得非常逼真。威廉斯向受試者介紹學習和懲罰的理論,實驗要研究什麼樣形式或不同對象施予的懲罰對孩童的學習,更有效率或讓他記得更牢。然後抽籤決定一人扮演老師(受試者),一人扮演學習者(麥唐諾→華萊士先生) 。
  在進入「記憶研究」之前,受試者將被引導相信許多事情──實際上這都不是真的。1.這個實驗不是有關懲罰與學習。2.華萊士先生由麥唐諾扮演學習者的角色。3.抽籤過程作弊,兩張紙都寫著「老師」,確定受試者一定會抽到老師的角色。4.電擊儀器看起來很權威,從15伏特到450伏特,標示輕微、中度、強度、超強、特強、極強、劇烈電擊。
  但實際上不會真的對學習者施加電擊。學習者悽慘可憐的尖叫聲,及堅持要求要離開的聲音,都事先錄在錄音帶裡,配合特定的電壓伏特值播放,而學習者的回答反應,則是依照事先定好的正確或錯誤的回答模式。
  實驗者帶老師和學習者進入一個小房間,請學習者坐下,捲起右手臂袖子,將手臂綁在坐椅的扶手上,並在右手腕關節的位置裝置一個電極,敷上電極膏(提供良好的導電性,並避免起水泡或燒傷)。電極是連結到隔壁房間的電擊產生器。而老師必須讀一組配對的詞「強壯的手臂」、「黑色的窗簾」……,而學習者要試著記住。接著老師讀「強壯的」,再唸「背部、手臂、樹枝、推擠」,學習者要按開關表示他的答案,答錯了,就要接受電擊作為處罰,實驗進行時,受試者(老師)無法看見學習者。
  另外,實驗者為受試者事先講解說明,如何操作電擊儀器,如何唸送配對詞,如何回應學習者的回答(例如:強壯的樹枝,「錯誤15伏特」,按下開關,讀「強壯的手臂」。實驗者並且給予受試者一次真正的電擊,讓受試者相信這是真的,並且要求確實遵照實驗程序進行。
  然而,一旦受試者開始教學工作,心理都很清楚這種懲罰關係的牽連確實讓他們很苦惱,但從來沒有一位受試者曾經拒絕。另外實驗者會預備好四個提示,當受試者表示不願意繼續實驗時,可以按照順序使用,第一個是「請繼續」,最後一個是「你沒有選擇、你必須繼續」,如果受試者拒絕,實驗就此中斷。實驗結束,實驗者會進行一個評估與簡報程序。包括,蒐集受試者個人資訊,讓受試者對進行實驗的經驗回答問題,最後向受試者揭露實驗的真相,讓他和學習者(華萊士先生,麥唐諾扮演)見面,讓受試者知道他沒有受傷。
  1960年代後期,在人格及社會心理學家之間,持續激烈的進行一項爭議「特質與情境的爭論」,是由一本具爭議性的書「人格與評鑑」煽動而起的,本書作者是密夏雨。書中討論集中在下列問題:「什麼是一個人行為的決定因素」?是個性還是他認為自己所處的情境?
密夏雨認為傳統上的觀念把人格特質當作行為的主要基石,這是錯誤的看法,他認為一個人的行動受當時的情境影響比較多,而非個性特質使然。1960、70年代情境論者經常引用:「四段距離系列研究」(遠距情境、聲音回饋情境、拉進情境、接觸情境),認為服從是情境特質的呈現,隨著老師和學習者之間的接近距離而改變,超越人格特質的變異性。米爾格蘭也認同情境主義論者的觀點。
  本世紀的社會心理學,揭露了一個主要課題:「決定一個人將如何決定的因素,經常不是這個人是怎樣的人,而是他處在什麼樣的情境下」。一系列的服從實驗除了顯示驚人的結果外,也帶來各式各樣的討論與批評。雖然米爾格蘭在進行研究時,已經考慮到道德問題,但在經過發表後仍然引起強烈的爭議。
  教育部長曾志朗教授的夫人洪蘭博士,在法學院唸大三的時候,對於「服從權威的實驗」感到驚訝且佩服,於是放棄法律系轉入心理學系。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