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20

2010.08.28.圓滿教育討論會討論內容摘要

※高老師引言與伙伴討論:

高老師:

由A君去看B君與C君,會覺得他們是之間是有空間的,是在同一時空的。

讓我們試想三種情況:

  1. 當我們想到我們能有現在這樣一個空間,每兩週可以供我們使用,讓我們可以在此聚會、討論教育,端賴林老師、王老師的奔走,此時,我們內心會生起感恩的心,內心湧出的感覺是正面的。
  2. 或者舉個例子,當想到吳老師每次提出一堆問題,可能使得老師很煩惱、不自在,這時,這些感覺是另一種不一樣的感受。
  3. 第三種狀況,例如今天有新伙伴參與,對於新伙伴我們可能會有好奇心,但過去並無來往,內心對他並不會有太強烈的感受。

讓我們想想這三種反應(按:正面的、負面的、中立的)。 我們並不懷疑心中對前二者的聲音與想法,認為就是如我們心中所想的那樣,但對第三者沒有特別想法。

讓我們看看日常生活中,是否也是有許多類似的情形?請大家想想,心中有這樣的想法會不會產生問題呢?

文文老師:這樣可以保護自己,並沒有不好。

蔡媽媽:我本以為文文老師所說的會背道而馳。聽完後,覺得高老師所說的三種情形,前二者存有刻板印象,存有價值觀判斷存在。例如:如果上次與某人吵架,面對此人的當下,情緒就可能受過去經驗影響,相處情形也會受影響;但第三種就不同,純粹是當下的相處。自己希望是以前的事就算了,以新的心境、新的心情,開始全新的相處。而且,很可能過去發生的事,也有可能是誤解。

王老師:施老師曾分享一件事,幾年前有一位新主任在教師早會報告時,質疑學生為何都轉到士東,卻沒有從士東轉到本校。施老師回應說:主作剛來本校,還不了解學校,這樣下斷言有失公平。後來該主任因此都不和施老師打招呼,但施老師見到主作會主動的特別大聲打招呼。施老師說,若自己的情緒受人影響,自己就會不快樂、痛苦。所以,如果我們讓情緒帶進來,造成對人不對事,會很可惜。

高老師:蔡媽媽說到每次重新開始,但是對方還是存在一個怎麼樣的問題,你如何知道?

蔡媽媽:這些難免都帶著期待。如果相處後,感覺對方並不是帶著一種新的情緒,例如對方會說「你每次都這樣」,最後可能還是相處不愉快。

吳老師:新開始的定義是什麼?

學生甲:已經認識的人怎麼會有新開始?怎麼確定自己有變化?

高老師:

光是從外表,很明白的可以看出是有變化的;自己的心理也是有變化,心情愉快或不愉快會有轉變,心理是有變化的。不一定是一個很重大的變化才算變化,幾個小時、一個星期、一個月……都充滿變化。你碰到一個人,內心對他的感受也是會有變化的。

再回來看剛才提出的論點:依據自然演化,為了保護自己會形成上述所說的三種情形。請談談自然是什麼?

文文老師:指自然而然。你不可能會知道下一秒情緒會怎樣,自然而然就發生變化。

高老師:那麼,自然而然是好或不好?

吳老師:自然而然生氣,那可以不自然的不生氣或自然的不生氣嗎?

學生甲:痛是自然的,生氣不是。

高老師:再次提醒大家,在討論的過程,當他人發言時,請等待對方說完,不僅可培養耐心,也才有機會聽到好東西。

鄭主任:回到原來的問題,如果認為那是自然反應,對生活會沒有負面影響嗎?

文文老師:就讓它自然而然過去,該合的就會合,不該合的也就那樣,才不會太累,甚至還讓本來OK的氣氛被打壞掉。

鄭主任:這裡有兩個問題。

第一個部分,有沒有這種經驗,過去相處時因見解不同而吵架,幾次後便不喜歡此人。從客觀現實分析,可能是我脾氣不好,或是我錯怪此人,但看到此人還是不愉快。我對他的負面情緒,一直停留在我心裡,這其實是一種錯覺,而事實非如此。我們有沒有證據說,情況就是一直如此,還是對方其實已經改變了?

第二個部分,我們暫時不管以後是否會有改變。不管別人,讓我們問問自己,心中有這三部分,A.喜歡,B.不喜歡,C.沒意見,其實其中自己主觀認定的成分很大,而這種認定會讓自己很不開心。A情形會不會有吵架情形發生、翻臉後更嚴重?由我們自己建構出來的所謂愉快的經驗,很可能會改變的。

文文老師:AB可能會改變,ABBC,都是可以重新改變的。

吳老師:分享自己大學和同學相處的經驗,這種主觀認定的確會有影響。就像我們雖然想刷除舊汙坧,但是積累很久,要刷除很難,相較下,新汙坧則較容易去險。

鄭主任:由高曼的情緒累積說法來看,若兩三天未改善情緒,就會變成性情。所以,會不會不是過了就好,而是在心中已留下了痕跡?至於吳老師所說的要刷除汙垢,是否可研究不同刷子,換其他方法?

有研究指出:教師的偏愛現象會影響對學生的評分。我們當老師的應當克服偏愛現象。但為何我們不知道呢?是否困擾的我們的是我們自己的心?

王老師:若遇到有偏愛的老師,又是如何呢?

學生甲:偏心不同於偏愛。偏心有些負面,偏愛可能是多關心些。老師太偏愛而變成偏心時,不只自己會感覺到,應該也會有其他人反應。如果是老師在教學中有這種情形,就不好。

鄭主作:對於偏愛或偏心者,會不會有影響?

吳老師:自己小學時有個經驗對現在影響很大,當時的主任偏心,沒對同犯錯誤站在前方的同學怎麼樣,卻繞過她拉扯自己幾乎是摔出去,此事至今仍烙印在心裡,也因此讓自己立志決不做一個像這樣的老師。在職場也有見到偏心的成見情形,可能是因為家長社經背景、家長好不好溝通、學生表現好或不好而產生。

文文老師:以前的老師有性別偏心,自己上課時,情緒、感受因之不同。

學生甲:老師有偏愛班級的問題,會在課堂舉某某班為例,誇讚該班而貶抑本班,覺得這會影響受教權。

鄭主任:曾反思過去有段時間自己上課時似乎只和某些學生談話,後來有要求自己平均的和每個學生都說說話。

法賢師曾分享說她是屬於中間的那一種人,平常是不說話的,但並不表示自己是沒有想法的。

高中有個同學,平常不說話,但會私下提出意見,可惜都不公開提出。

再看同事,我們如何幫助中間沈默或被忽略的一群?

吳老師:有同事在班上會和學生進行午餐約會,讓每位學生都可以和老師共餐、聊天。自己教學的例子,從學生的問卷回饋中,學生提到使用群組電腦或某些設備時,可以讓不敢說話的同學有表達想法的機會。

文文老師:自己不要和靡爛的老師同流合汙。是否願意付出是看老師個人。過去曾有同事只在乎表面,而現在的同事很在乎教師的專業、孩子的成長。

高老師:有一個語言現象,當一個問題丟出後,很明顯聽的人解讀各不相同。文文老師剛才有兩次提出反問「為什麼硬要……」。我並沒有說要怎樣,為什麼硬要說我硬要你怎樣?我只是提出一個問題,並不是有一個標準答案。

另外,提到「該有什麼樣的反應」的「該」字,是自然法則或是誰規定的民?

當我們看到一個人,因為過去什麼因素,而有不同情緒想法,這種情形會不會產生問題?並無既定答案。

而鄭主任提到我們可能對人、事判斷錯誤。當我們認定這人難搞,為他貼上標籤時,我們有沒有往後退一步,想想:真的是這樣嗎?也許我們根據過去經驗,舉證來證明是如些,但人是會改變的。變本身不一定有好壞,只是現象並不是恆常的。

假設我們看清楚這個,往後退一步,會不會給自己一個空間?

我們很不容易認清自己其實有主觀好惡等不客觀情緒。我們都會有情緒反應,假設透過科學研究認識,了解這些心理反應不是真理,而這些真的產生自己或對方的一些困擾,想想有沒有可能其實就是這樣的情形?

我們的情緒反應是很迅速的。假使我們覺得一個人麻煩,就保持距離──但他的好朋友並不覺得麻煩;而不麻煩就不會特別保持距離。對於隱居者呢?從群居合作的人的角度來看,他是麻煩的。

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這樣是好呢?是不好呢?

沒有留言: